大雁养老

护理员里的男神也很温柔系列——写一手好字的王海龙大师

分类:机构动态作者:大雁养老社区
大雁养老 一周前
大雁养老 516 浏览

大雁养老

王海龙,2017年加入千禾养老回龙观园,现任回龙观医院护士。

“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事”

我在养老院工作了五年。记得,经过培训,我被分配到痴呆区。第一印象让我很吃惊,老爷子吵吵闹闹,无法交流,像个不听话的孩子。我愣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办。既然来了,就得适应,所以我就像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跟着师傅学着做。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帮老人用手拿大便。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当时的强烈反抗。我在心里苦苦挣扎,硬着头皮,屏住呼吸,说服自己承受。逃避不是办法,我必须日复一日地面对。我慢慢想通了,人要吃饭就得排泄,新陈代谢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小时候不就是这样被父母照顾的吗?为什么我不能面对它?如果他们是我的父母呢?想了想,我过了这一关。

还有一个困难,是我刚进来的时候受不了的,没有任何原因,也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突然被一个老人“打”、“骂”。当时,我不了解也不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感到很委屈。工作久了,现在完全明白了,再也没有委屈过。

刚开始在养老院工作的时候,没想到那段时间会成为最艰难的时候。本来我以为养老院都是可以走动的老人。来到这里,我感到很心灰意冷!有卧床不起、坐轮椅、走路不稳、吵吵闹闹的老人。看的太集中了,心情一时阴沉。我从早到晚都高兴不起来。我不知道我是怎么熬过那段时间的。后来,我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理节奏。毕竟我年轻力壮。越是看到老人的衰老和虚弱,越觉得自己的正能量输出是值得的。

最开心的是,当家属来看望老人时,满意地说:“老人长胖了,更有精神了。”我听了觉得很甜。

现在每天最习惯的就是下班后要看工作组领导发来的工作安排和老人的问题,然后才能安心休息,吃饭看病消息。

我的日常生活有规律,这让我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早上6:00开始上班,给老人洗澡,准备早餐,看着每一位老人都像个孩子一样坐着等着吃饭,心里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等他们吃饱收拾好,我再轮流去吃。

最让我感激的是张师傅的护理技能让我感动。从换床单被套到换尿布垫,每一个细节都很专业。同时,我也跟着她学会了照顾老人的耐心。她对每个老人都有独特的护理方法,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临床心理学。后来,我转到护理区,就可以用手来做了。

“被认可了,感觉每一天都踏实了”

在养养院里,死气沉沉的告别是不可能的。印象最深的是和北京京剧院的王叔叔告别。我们几个护士给他擦了擦身体,走的时候换上他最喜欢的衣服,安详的送他离开。告别平时很熟悉的长辈,那一刻让我想起了2016年去世的父亲,第一天还好,半夜突发心脏病,来不及了叫了救护车,他瞬间就走了,这让我很难过。

在养老院,我们希望每一位老人都尽可能地过好每一天。郭大爷今年75岁了,生活不能自理,但他心里明白。他在家里突然摔倒,再也站不起来了。他来了就不爱说话,总想回家。他不习惯住在这里。“郭叔叔,家里的孩子上班没时间照顾你,24小时都有人在,白天还帮你做康复训练,到现在一直没停过。”我经常劝他。现在,他不仅能站起来,还能扶着走几步。

郭大爷也适应了这种每天的护理。他感到有动力去康复,因为他每天都能站起来走路。他愿意和我们聊天,谈心。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说起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张婶和马叔是夫妻。张阿姨今年75岁,马伯伯80岁。两人都患有脑血栓,卧床不起。他们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工排便,但他们的思路很清晰。

马叔每天早饭前泡一杯茶,手机、眼镜、面巾纸、电视遥控器、传呼机都放在身边。一开始,他每天叫的次数最多,一天最多50多次,总是离不开护士,见不到我们就按铃。现在好多了,我们都知道老人的生活习惯,都会准备好一切。

张阿姨每顿饭都用打碎机打碎,以利消化,避免呛到。她常年饭后服用银杏药,每天饭后给女儿打电话,告诉她每顿饭都吃了什么。两位长辈怕冷,夏天屋里开不了空调。每次进去服役,都是大汗淋漓,时不时头晕目眩。

当我刚开始关心时,他们不认可我的服务。张阿姨我习惯了以前的护理师傅的模式,总是跟我说以前的护理人员是怎么照顾我的,跟我说同样的话,我也很认真地听取了老人的意见。渐渐地,我熟悉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想法,现在我们相处得像一家人,什么事都跟我商量。

养老院是生命的终点,我来到这里,无形中接受了生命教育。从小挨过饿的人,要懂得珍惜食物;同样,在养老院工作的人也特别珍惜生命和健康。

工作的五年里,每天看着老人来来去去,同甘共苦,不禁想起自己的晚年。我还年轻,好好锻炼身体,以后回老家去。农村生活最适合我退休了。


大雁养老

客服
预约免费参观